“量产”现场工程师,职业院校要过哪几关?-新华网

阅读提示

能在生产一线第一时间解决现场复杂问题的现场工程师成为企业争相追逐的“香饽饽”。为实现未来三年内培养20万名现场工程师的目标,职业院校要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到生产一线寻找培养路径。


(资料图)

日前,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通知,决定联合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通知规划,到2025年,累计不少于500所职业院校、1000家企业参加项目实施,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

现场工程师也被称为现场应用工程师或现场技术负责人,是在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上,用科学技术创造性解决技术应用问题的复合型人才。现场工程师培养为何如此重要?现场工程师要想实现“量产”,职业教育面临哪些挑战?需要从哪些领域进行突破?作为培养现场工程师的关键主体,一些职业院校目前已经开始进行探索和规划。

毕业生供给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既能根据材料、尺寸制定焊接方案,又可以参与生产线设计,负责现场设备运维,还能够统筹协调各岗位员工工作……随着我国制造业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像这样能在生产一线第一时间解决现场复杂问题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成为企业争相追逐的“香饽饽”。他们也被称为现场工程师。

“在未来的数字化企业中,各个系统之间不再是孤立存在的。现场工程师不仅需要掌握各类的数字化专业技能,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业务领域能力,包括对于企业价值链的认知,垂直行业的知识,对于痛点的发现和识别,以及经营管理知识等。”武汉工学智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波表示。

然而,目前这样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在企业生产现场十分紧缺。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务有限公司职业教育部部长张彪告诉记者,他们在2022年对航天内部的30余家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远大于科研类人才”。

此外,据2021年发布的《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预测报告》预测,到2025年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将有近10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的缺口。

2022年末,“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应运而生。其中,明确了“量化”的培养目标,即到2025年,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校长朱运利表示,为实现这个目标,职业院校需要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对职业院校来说,目前的挑战主要是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例如高职院校的装备制造大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初期大多是从事传统制造业的现场制造人员、设备操作员、质量检测员等,而面向智能制造领域的高端制造业就比较少,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供给与企业需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供需匹配度不适应问题”。

实现从“跟跑”到“领跑”

专项培养计划中明确,要面向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下人才紧缺技术岗位,对接匹配职业教育资源。“企业需要能及时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人才,这要求学校在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储备方面要‘领跑’或‘并跑’企业,但目前学校相对企业来说更多处在‘跟跑’。”朱运利认为,这与目前教育链与产业链衔接不畅、产教融合深度广度不够有关。

2022年年末,一场汇集了上百家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会议在线上举行。会上,“先进制造业现场工程师校企协作联盟”正式成立,来自院校、企业和相关行业的上百家单位将在现场工程师培养方面共谋合作,其中不乏行业领先的制造企业。这也是作为发起方之一的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推进现场工程师培养迈出的重要一步。

“我们希望搭载一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让职业院校的教育培养能够紧密对接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的发展要求。”朱运利告诉记者,现场工程师必须“常在现场”,这也就意味着,在培养阶段就得让学生们离企业一线“再近一些”。

“在培养中,学校和企业可以相互赋能。”朱运利表示,联盟成立后将主要围绕企业岗位需求调研和标准制定、校企联合开展学徒培养、校企联合建设数字化资源、推进职业能力评价改革、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助力提升员工数字技能等方面开展工作。

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职业院校和企业是相向而行。张彪所在的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务有限公司也加入了校企协作联盟。“培养更多企业真正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张彪说道。

此外,朱运利还认为,针对产业数字化发展新趋势,职业院校应积极面向行业分析现场工程师所需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等,明晰新业态、新技术、新工艺对应岗位及培养规格的要求,与龙头企业建立全方位合作关系。

在生产一线寻找培养路径

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专项培养计划”对于现场工程师的标准进行了简练的概括。但许多业内人士表示,顶层设计之后,还需有一系列配套标准出台,培养方案、评价标准都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完善。

“对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其实就是我们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的佼佼者在我们的培养过程中有出现,但对于专科层次来说还是少数。”在天津职业大学机电学院院长张永飞看来,如何完善职业教育本科培养方案,“量产”出更多的高素质现场工程师,还需要走进生产一线继续去寻找答案。

张永飞每个月都要去走访几家企业。除了与企业负责人对接交流,和生产一线的车间主任、技术主管座谈也是他走访中的关键一环。“他们会告诉你,在生产过程当中面临哪些实际问题,需要我们的学生到岗以后会什么。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制定培养方案是非常宝贵的。”张永飞表示,调研有利于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好现场工程师。

要培养现场工程师,师资队伍是基本保障。“由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是近几年兴起的新专业,学校很难招聘到合适的教师队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周勇告诉记者。

“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我们未来重点工作之一。”朱运利表示,正在规划通过校企合作,让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规划、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企业可以选派具有教学能力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参加学徒培养,承担教学任务,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学校也会组织相关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参与企业工程实践或技术攻关”。(记者 曲欣悦)

原标题:

到2025年,国家计划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一些职业院校已开始进行探索和规划——

“量产”现场工程师,职业院校要过哪几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