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网友对局长们出镜的评价,自然就像是打开了万花筒,七嘴八舌,毁誉参半,相对冷静、辩证和客观的观点却不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年来文旅产业饱受新冠疫情的蹂躏,惨淡萧条到无以复加之境。在这难过又难忘的历史时期,个别地方的文旅局长通过乔装打扮拍代言短视频,用以鼓吹兜售当地文旅资源,此一举动就像闪过暗夜的串串流星,在清冷迷蒙的文旅江湖激起了些许死水微澜,也为百无聊赖的无数网友提供了吐槽的谈资和佐料。

见诸各类媒体报道的这些局长,有新疆伊犁的贺娇龙、四川甘孜的刘洪、湖北随州的解伟、黑龙江塔河的都波等,他(她)们的以身代言有几个共性:一是大多是新官上任,意味着头脑中尚未形成条条框框,开拓创新的原动力比较充盈;二是大多(或都)是一把手,意味着在单位能“当家作主”,是我国国情之下“说了算、定了干”和“一夫当关”者;三是代言当地而非受邀代言外地,既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利,也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专断;四是所在市县都是旅游欠发达,或者说是旅游落后县,旅游开发或曾搞过多年,但至今未见成效,在这样的情况和环境下,怎么折腾也损害不了啥。

网友对局长们出镜的评价,自然就像是打开了万花筒,七嘴八舌,毁誉参半,相对冷静、辩证和客观的观点却不多。作为当事人的出镜局长,遭遇这种舆情风潮,心情自然就像打翻了的调味品货架子,一下子五味杂陈起来,有的在被迫面对媒体人刁钻的拷问时,表面上尽量故作镇定,内心里却早已七窍生烟。

那么,出镜局长会怎么对待网友和媒体的反应呢?我认为,应该有三种心理准备:一是以开放和包容之心对待,因为网络就是无形的社会,人们在不受限制地发表各种意见,不论是公说婆说,还是鸡说鸭说,都要洗耳恭听、照单全收,若要打起嘴官司,显然未必占上风;二是要有敢做敢当的担当劲儿,既然当初是处于探索和尝试,那就得为之准备付出一些代价,也就是进行探索所必需的学费和成本。当然,也可把公众舆论对当事者的诸多褒贬,理解为是宣传效应的一部分,设若为求关注而又怕关注,那岂不成了好龙之叶公;三是要有一心为公的无私情怀,有网友发现敢于出镜的都是单位“一把手”,难道“二把手”、“三把手”就不具备相应素质,或就没有这种献身和受损的精神?若实际情况不是这样,而是你还带有一点儿“非公之心”,那么忍受铺天盖地的网友苛评,也就不该有什么委屈可言了。

那么,出镜局长当初是怎么考虑的呢?从他(她)们回答媒体人的拷问看,没有哪一条不是冠冕堂皇、理所应当的:一曰当地市县一向沉寂无闻,只有引起外界关注,才能进而发展旅游;二曰当地资源禀赋不错,只是缺乏开发的条件,想以“闻名”而引资引智;三曰若以自身出镜的尝试,由吸引眼球进而变为吸引游客,即使出丑献丑也心甘情愿;四曰制做短视频几乎没有成本,团队是单位抽调的职工,服饰是从兄弟单位借来,拍摄作品的修图也是自己,不存在假公济私、自嗨自乐的问题。

由此可见,每一位局长的出发点都是美好的!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无数地方的旅游经济崛起案例说明,要把良好的愿望变为发展的现实,需要的是符合旅游业发展规律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而不是花拳绣腿的“三脚猫”招式就能凑效。

一是作为旅游后发地,旅游业发展的障碍和困难必定很多,若轻而易举就能把旅游搞起来,那么落后的面貌咋还会存留到今天?启动旅游发展的支点纵有十个八个,怎么可能就是由“无闻”到“知名”呢?

二是局长们一改党政官员的矜持而挺身出镜,主要应是受时下互联网营销的忽悠,轻信或迷信了点击量、关注度,把数十万、百万的点击量当成了潜在游客群。其实,旅游营销是比较专业的业务,若应用短视频就会轻易见效,那么旅游发展的门槛岂不太低了。

三是从稍微专业一些的角度来看,旅游产品的开发培育与宣传营销有一个先后关系,要先有开发成形的产品和配套的接待条件,再去宣传营销才会收到成效。若将其倒置过来,即使暂时引来一些游客,也必定会由于没有什么可看(缺少吸引物)和明显的服务短板而招致强烈的负面舆情。这种“弯道超车”想法是有很大冒险性的。

当然,产品与营销的倒置状态,在我国旅游发展起步阶段确曾有过,但一个重要前提是当地必须拥有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在这基础上凭着“三边之策”(“边开发、边宣传、边接待”)闯出一条生路,在磕磕绊绊中发展起了旅游业。那个时候,全国各地旅游接待条件也整体上较差,旅游者对产品和服务要求也不高。如今这一切都已发生大变,好的旅游资源所剩无几,交通与旅游接待条件普遍提高,广大游客的欣赏品味也越来越“刁”。因此,凭着一腔热情和良好愿望,大胆采用流行的营销方式,期望以此撬动旅游发展的杠杆支点,实际上是要再走几十年前的发展路子,这在客观上是有很大难度的,根源是看轻了发展旅游的专业性。

旅游是人人都会有所体验的活动,世俗的看法“旅游就是吃喝玩乐”,似乎简单得清澈见底、一目了然;其实它作为现代服务业,某些方面要比农业、工业复杂得多。因此,要把旅游真正干好,还得从实际出发、从专业入手、从长远着眼,只有在广泛开展调研和听取专业意见后,才能拿出符合旅游产业特征和规律的一招一式,而且必须是对症的、务实的、连贯的,才能使发展成效更显著一些。

假如新任局长觉得短视频营销就是好、就必须要去尝试,那么在没有(多数是不足)促销经费的前提下,同时要减少一点负面舆情、多有一些回旋余地,最有用的一招就是请局长找自己的属下去“顶雷”、去“尝鲜”,未必要亲自冲锋陷阵“第一个吃螃蟹”,其效果也未必就会差的。全国各地的文旅局,除了有文化、文物、旅游的普遍职能,有的还兼有广电、新闻、体育的职能,即所谓文旅体新广电局,凭着这么一支复合型职能、人才济济的庞大团队,拍什么短视频还要外“借”资源?多年来,旅游界流行着很多这样的真实故事,说某地接待上级贵宾时,当地领导被发问和质疑僵住了,是导游员随机应变打破窘境的,这说明什么呢?或许有人会说,由局长出镜会更有营销的噱头,更有传播的看点。这是典型的溜须拍马谄媚之词,也是把游客当作了什么都好奇的弱智,请问游客所看重的是什么?不是看谁乔装打扮了做营销广告,而是只看重你那个地方到底有什么像样的旅游吸引物。试问,全国游客哪一个不是一天到晚刷手机、看网络,全球的什么大人物没有见过,还会在意你那不知名之地的芝麻官儿?真是太自作多情了。(作者:高舜礼 系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旅游报社前社长、总编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