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康亚飞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题、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下,如何以双循环发展格局重塑经济优势?


(资料图片)

8月23日,以“RCEP下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为主题的现代化建设论坛暨第十五届中原智库论坛在鹤壁举行。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在会上指出,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遵循了比较优势原则,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赢得国际竞争力。当前,面对传统比较优势逐渐丧失的局面,培育新比较优势,是促进国内大循环(双循环)的抓手,也是中国经济保持合理增速的关键。

传统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随着总人口的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的速度加快,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以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催生经济发展新动力。”

蔡昉指出,由于普通劳动力短缺、工资成本提高、自动化遇到回报率下降困扰,依托人口红利、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传统比较优势趋弱,也构成经济增长的需求制约。

过去几年,“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中国制造业出口比重与世界制造业出口比重的比率)可见明显下降,大体在2013年达到最高点,随后即出现大幅下降,同时,下降时间和趋势与15岁~64岁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完全合拍。可见,传统比较优势弱化是趋势性而不是周期性的,中国对外开放需要探寻新比较优势。

“从一些数据中不难发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制造业比重随之出现下降趋势,这也符合发展规律现象。”在蔡昉看来,比较优势趋弱的另一则表现是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也在迅速下降。但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两万美元之前,制造业比重下降易于导致“去制造业化”“去工业化”,造成整体生产率降低、岗位损失和就业非镇规划,因此,需要着力保持制造业比较优势稳定。

国内版“雁阵” 延续人口红利

蔡昉指出,第一个新比较优势是资源配置的深度与广度,要推动资源配置向深度拓展,以生产率提高支撑新比较优势的形成和保持。

比较优势与劳动生产率互为别名,正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阻止制造业早熟型萎缩,关键即在于提高生产率。

经济史上,有一种现象,被称为“雁阵模型”,就是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的有机结合,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进口的发展来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生产能力,东亚国家和地区就是这一模型的典型例证。

东亚发展中国家为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只有通过进口技术或设备,通过消化吸收来发展国内市场。当国内市场得以发展时,再结合本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与国际市场需要开发国外市场。这种从进口到生产再到出口的发展模式,颇有些神似三只大雁飞行,于是称其为雁行形态发展模式。

蔡昉指出,国际版“雁阵模式”指随比较优势变化,制造业在国家和地区之间转移,导致跨国投资和国际贸易发生区域格局变化,中国有多样性区域的经济、差异性的发展阶段、庞大人口形成的市场规模,形成国内版雁阵支撑国内大循环和双循环。

“从2000年到现在,我国制造业就业分布已经发生变化,特别是2010年之后,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劳动力人口与产业出现转移,这就形成了中国式‘雁阵模型’。这就是资源重新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途径。”蔡昉说。

从“规模经济”获取新比较优势

第二个新比较优势是适应和引领贸易新格局。

随着世界越来越多元化,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因为,我国如何获得新的比较优势也发生了变化。

“对我国来说,培育新比较优势,不仅要挖掘劳动力潜力,同时还要提高规模经济优势。”

蔡昉认为,我国曾靠劳动力优势参与全球化,高速增长和工业化完成,显著提升中国产业完整度和配套能力、区域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具有超大规模市场,有能力从规模经济中找到新的比较优势,以国内大循环促进和扩大开放。

发展中国家抓住全球化机遇,赢得赶超机会,贸易和投资等活动,将继续在多元化、多样化和多极化趋势上进行。顺应多元化贸易趋势,中国可形成多样化比较优势,开拓新的贸易和投资机会,兼顾发展和安全,履行国际义务。

“比较优势和劳动生产率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要同步提高,同时要利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发展中国未来的比较优势。”蔡昉说。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于鑫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