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朱长振
(相关资料图)
策划:王世伟
执行: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朱长振
核心提示:3月6日,虽是周一,但安阳红旗渠青年洞口依然游人如织。身穿红马甲,肩扛铁锨的郑栋梁下到渠边,乘上快艇,开始了他日复一日的洞中巡渠,今年虽已45岁,可他却是他们段最年轻的护渠工,自己从去年两名从上班就来守护青年洞到退休的女护渠工退休后,郑栋梁就挑起了守护青年洞的大梁。
护渠工档案:
姓名:郑栋梁
年龄:45岁
籍贯:林州市桂林镇斗峪沟村
所护渠段:红旗渠河口渠管所
工龄:24年
晨起太行
春寒料峭,太行山的早晨依然很冷。不到7点,独自一个人守着一个大院的郑栋梁就起床了,他要翻山几公里赶到他们段临时在任村镇盘阳村租住的小院中,那里有几名工友已做好了早饭,简单吃些早餐,郑栋梁与工友们一起还要再爬两公里山,到红旗渠干渠上治漏。从去年入冬开始,红旗渠的汉漏工作便成为所有护渠工的一件大事,通知上游关水,加班加点寻找漏点,加固渠底,“我们段去年一期工程从4月8日到10月31日,完成了涵洞及皇后渡槽渠内水泥硬化、清淤、防渗材料喷涂和盘阳节止闸改造,还有小放水口远控系统安装施工。二期工程从11月1日到12月20日完成清淤7000立方,渠道硬化450余米。投工600余个”,对于他们段的工作郑栋梁早已烂熟于心。
因为冬季红旗渠寒冷异常,他们段不得不停止施工,春节刚过的2月10日,他们即重又开工,但施工期间红旗渠必段要停水,这样势必会耽误下游群众灌溉及城市用水,所以他们必须加班加点干,争取尽早完工,怪不得郑栋梁早上起那么早。
中午不休息
一直忙到下午一点多,郑栋梁才回到盘阳村他们的租住地,这是一座普通的民居,有厨房,却没自来水,他与几名工友轮流在此做饭。中午仍然是他们的拿手饭,米饭炒菜,菜里不仅有肉还有当地人最爱吃的焖子。
两大碗米饭下肚,郑栋梁顾不上休息,他要赶紧到红旗渠青年洞去巡渠:“因为青年洞是景区,不能赶人流量大的时候去巡渠,要赶在早上、中午或晚上游烙少的时候去巡渠”,郑栋梁对陪同前去巡渠的大河报· 豫视频记者说。
去年两名一前一后上班的老护渠工光荣退休了,她们两个从一上班就在青年洞,可以说是守了一辈子青年洞,退休时间也是一前一后没差几个月。自从俩人退休后,上级一直没有派来新的护渠工,但青年洞的护渠工作又不能停顿,郑栋梁就主动挑起了巡护青年洞的大梁,虽已45岁,可他却是他们段最年轻的护渠工,所以守护青年洞的重任也就只有他来挑了。
对于青年洞的巡护,郑栋梁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首先是错开游客高峰期,再有就是做好游客解释工作,有问必答,平时要多学习老一辈修建红旗渠时的故事,对青年洞景区红旗渠段的每一处安全隐患都要时时警惕,一遇刮风下雨都要提前赶到查看……
穿上红马甲,背上铁锨,郑栋梁的身影一出现在青年洞口,立马引起游客关注,不时有游客拦住他问:“这个‘山魂’是谁写的?啥意思?你见过修渠老英雄没有?这个腰系大绳悬在半空的照片是谁拍的……”,对于这些五花八门的问题,郑栋梁总是笑着做答,并时不时停下手中的活儿配合游客照合影的要求:“没办法,你只要穿上这身护渠服,就要树立护渠人的形象,一言一行都要注意”,郑栋梁说。
洞中护渠
趁游客不多,郑栋梁赶紧坐上一辆摩托艇,洞中有两个钢支架需要去察看一下,要不要尽快加固。
几百米的青年洞,郑栋梁能说出洞底的每一处漏点的具体位置:“我们连着几天几夜都在洞时守着,每一处漏点都是用手一点一点摸出来的,现在洞底没一处漏水”,坐在摩托艇上,郑栋梁自豪地说:“这都是我们治住的”。
记者手记:最难采访的一个护渠工
郑栋梁是我来红旗渠采访的第一个护渠工。202年10月,我与他约了几次后,终于骑摩托车赶到了位于太行山大山深处的盘阳村,找到他时,他正在红旗渠旗工工地上,当时的红旗渠已是寒风刺骨,无人机无法起飞,拍照时尘土飞扬,拍的照片没一张能用。
好不容易跟着采访了一在,晚上他却发烧了。无奈我只能把摩托车放在盘阳村打道回府。
隔了一年,我采访完约好的护渠工后,再次联系采访他。约好了时间,我驱车赶到盘阳村,刚开始他说他在工地上施工,可我赶到工地上时,他却接到电话紧急赶到青年洞了,唉,采访他一次可真难。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孟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