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殷海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月20日清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一群河南勇士归来,一如他们出发的那个清晨,天微亮风微凉,追赶着朝阳,不过这次是回家的脚步,再也不用步履匆忙……
从2月8日出发,到2月20日返回河南,河南蓝天救援队17名队员,与其他团体分别组成搜索组和营救组,共同协作,一起解救出被困遇难者37人。
“被标记的废墟下孩子”
2月8日,河南蓝天救援队第一批5名队员飞赴土耳其,接着2月10日,第二批9人到达,2月12日,第三批3名队员到达……
司兆显是最早到达当地参与救援的5名勇士之一。2月9日晚飞机刚一落地伊斯坦布尔机场,他们就乘坐当地应急救援部门提供的专机前往受灾地区马拉蒂亚。
下飞机的那一刻,司兆显看到这个城市受灾严重,楼房坍塌成饼状,地上基本没有什么完整的建筑物存在。
队员立即投入搜救工作,他们用生命探测仪确定废墟下是否有幸存者的人体热源,再通过“蛇眼”——一种可以伸进狭小空间的可视化设备,进行搜寻。
余震不断,让救援工作存在很大的危险性。在救援过程中为防止坍塌发生,都会有一个观察员在现场随时观察周围环境。
在马拉蒂亚连续救援了2天后,司兆显和全国其他蓝天队员一起转战距离震中更近的城市阿德亚曼,这是一个情况更糟糕的城市。
在阿德亚曼,当地时间12日上午,司兆显和队友在一处画有标记的废墟楼房里发现了生命迹象。这所倒塌的房子本来有五层,地震后一二层倒塌,三层以上像叠罗汉一样压埋住了一二层。拿司兆显的话来说,楼体就像是压汉堡一样。
废墟的一面墙上留着标记“L-1、D-9”,司兆显说这代表着这栋楼下面有1名幸存者和9名遇难者,这是国际救援通用的标记,这种标记能让下一波的救援人员到来时,快速分辨楼内情况。显然这片废墟被其他国家的救援队搜救过,并且探出了生命迹象,但不知为何这支救援队没有去救。
看到这儿有一名幸存者,中牟县蓝天救援队的司兆显、要进召和郑州中原区蓝天救援队的陈小平,以及来自江苏的一名队友心跳加快,情绪一下紧张起来。钻过一间间漆黑的房间,他们最后在三楼垮塌的楼梯处发现了一个孩子,地上还留下了一瓶水,瓶口还插着吸管。司兆显说,水应该是之前的救援队留下的。
“为啥不去救呢?”司兆显十分气愤,“我说不管怎么样,我们要把这孩子救出来,别的救援队搞不了的事,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把它搞好。”
经过6个小时艰难的救援,这个孩子终于被救出来了,遗憾的是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司兆显有些自责,他说如果他们能早点发现这个孩子,兴许就能挽救一条生命。也许在其他救援队撤出这片废墟的时候,这个孩子还活着。
“只相信中国人”
司兆显们的坚持打动了阿德亚曼的当地群众,他们通过翻译告诉中国的救援队员们:“我们不相信英国人,不相信美国人,我们就相信你们中国人。”
司兆显说,刚来时,当地的居民并不热情,可能是沉浸在失去亲人和财产的悲伤当中,没有人会在意和信任这群来自中国的救援队。但随着救援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后,当地群众送来了点心、帐篷、茶水等一些他们本也缺少的生活物资。
残酷的现实,让队友们也陷入低沉的情绪中,为了避免造成心理问题,司兆显这些河南老乡通过互相鼓励和交流得到释放。
“脚都捂烂了”
在司兆显和队友在阿德亚曼还在持续奋战的时刻,河南蓝天救援队最后一批的3名队员也从万里奔来,投入到另一个地区卡赫拉曼马拉什的救援中。
1990年出生的吕凯鑫是河南队出征人员里最年轻的一位,别看他年龄最小但是救援经验一点儿也不少。2007年当兵的他,在第二年汶川地震时就随部队参与了救援。
全河南的十几位队员都挤在一个帐篷里睡觉,除了睡不好觉,10多天更是没地方洗澡,吕凯鑫说他们穿的靴子因为经常出汗,已经把脚都捂烂了。
同样有此经历的新郑蓝天救援队队员王勇说,救出一具遇难者遗体需要一上午的时间,而救出一个幸存者更难,有时需要连续工作24个小时才能救出来,一次搜救要工作12个小时才能换班,所以在废墟上歇息的间隙就突然睡着了。
但这些并不是他们认为的困难。因为跨国救援携带设备的不齐全,未能达到最好的救援效果,才是他们遇到的最大困难。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刘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