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葛亮
当地时间10月23日下午,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在法国波尔多落下帷幕,来自河南省漯河技师学院的侯坤鹏、唐高远两名同学,在移动机器人项目竞赛中获得金牌。
消息传来,网友们炸锅了,在大河报发布的短视频下将近6000条评论中,除了为这两名河南学子点赞的,更多的则是关乎“学历”。
是呀,河南自古以来都人才辈出,但是今天,我们暂且不为河南举大旗,而是先来盘一盘这个“只有专科生才能参加的”世界级大赛,以及让无数网友破防的“学历歧视”。
谈及世界级的赛事,广大网友耳熟能详的无异于奥运会,如果用这个全球瞩目的体育赛事来作对比的话,世界技能大赛(WorldSkills Competition)就是技能领域的奥林匹克,是当今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职业技能赛事,其竞技水平代表了当今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赛期为每两年举办一次,如今已成功举办了45届,但我国自2011年开始参赛,到今年的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也只参加了6届而已。第一次比赛拿了枚银牌,第二次又多拿了两枚铜牌,第三次拿下四枚金牌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自2017年起,每一届都冲到了金牌榜、奖牌榜、团体总分第一。而摘下这些奖牌的,是一群职校、中专、大专学历,常年被大众视野忽略的隐藏大神们。很多第一次听说世界技能大赛的人,误以为这是属于全球“手工耿”们的狂欢会。因为容易传播出圈的项目,往往是抹腻子、砌墙、打家具这些传统手工艺。
乍一看,他们比拼着谁墙面抹得平整、墙纸贴得好、瓷砖贴得好、柜子打得好。技能大赛现场录像↑
但实际上,它更像是青年版世界工匠比武大会,相当于技能界的奥林匹克竞赛、实用性极高。选手们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像奥运会那般代表国家或地区出赛。参赛项目更是多到数不过来,每个项目之下都可以细分出多个工种。虽然无法完全覆盖360行,但也大体上笼统地覆盖了大半。事前对大赛毫无了解的人,走入世界技能大赛会场后干的第一件事一定是站在原地并瞠目结舌。因为你会疑惑于自己仿佛来到了一个世界线错乱的地方。往左看,甜点师们在现场烘焙,玻璃柜台里摆满了刚出炉的面包蛋糕。往右看,却是大批戴着厨师高帽的后厨师傅,炉灶上吱吱地煎着牛排。再往里走,你突然看到有人倒地不起,旁边穿着护士服的人冲上去“急救”。
还没来得及拨打急救电话,就发现与“急救现场”相差不过十几米的地方摆放着大量按摩床。上头躺满了半裸的志愿者,选手们正在他们身上展示精油开背。园林艺术讲究移步换景,每走几步都有不同风景。在这何止移步换景,简直是移步后就换了世界。你甚至还能看到一堆又一堆水泥砖头,年轻的师傅们正在弯腰劳作进行砌墙。且不止于此,从中西面点到瓦工木匠,再到智能机器人,在这里你能直接见证历史变迁,感受手工文明向机械时代的跃进。比如下图的选手正在现场对机器人、机械臂进行编程遥控。怎么瞧怎么看,都很难想象这些摆放着大量精密仪器的会场,和刚刚半裸的精油开背发生在同一个世界大赛上。不仅如此,世界技能大赛所要求的,往往是一个人就是一条流水线。
像在现实中的制衣厂里,设计、打板、排料、制作几项工序往往分属于不同的部门或人员。直接从无到有,把一堆布料变成一件版型修身合体、制作平整精细、设计合理有巧思的成衣。比赛现场的缝纫机转得都快冒火星了,依旧会出现所有选手里有一半完不成作品的情况。这项大赛最值得看的,是它们全面代表了世界范围内各项技能的前沿水平。中国队第一枚砌筑金牌,是一位刚刚中专毕业、19岁的农民工梁智滨拿的。普通工地上对墙面垂直度、平整度等指标的验收标准,是误差不超过5毫米。但梁智斌实现的,是比赛要求中的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比赛时间有限,参赛选手只能建起矮矮的短墙用以检验,或许乍一看看不出惊艳之处。但如果放在实际生活中,更能让人感慨强者如斯。还有用于加工精密零件的数控车比赛,选手们造出的工件精度误差被控制在“一丝”,也就是一根头发的九分之一。真正的奥运会赛场上冠军们大多有童子功,从小展现出天赋,开始训练。但在号称“技能奥赛”的世界技能大赛上,几乎所有选手都是“半路出家”,初中毕业后在技校、中专里学的技能。像汽车喷漆冠军蒋应成,他的父亲早年因病去世、母亲不辞而别,由爷爷奶奶抚养。老人去世后又辗转在伯父、叔叔家生活,初中毕业后选择去职校学技术,目的是纯粹的谋生。而砌筑冠军梁智滨,他选择当建筑工人是因为“周边人都这样”。因为他出生于有“中国建筑装饰之乡”称号的广东吴川,当地官方信息形容,有20万建筑大军活跃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而他所在的职校,并形容为“大多来自比较苦的家庭”。如果没有世界技能大赛,农村出生、学历不高的梁智滨,人生出路大概率和他的亲戚们一样:在工地上当一线工人或测量员,干得好的话做到中层。这也是绝大多数参赛选手原本为自己规划的人生路径:从职校、中专毕业后去社会上打拼,成为大众视野里形象模糊的劳工群体。不少选手还是在校生,他们的参赛理由也无比简单直接——能换学分、好毕业。对平均年龄不超过22岁的中国队队员们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可太难推测了。往届大部分金牌选手,回国后仅是各级政府的奖励加起来就有近百万,同时还大概率会被直接聘为教师,享受副教授、教授待遇。有的被列入优质人才名单,享受到相应补贴,完全算得上衣锦还乡。但对更广大的技能行业从业者来说,这条衣锦还乡的路依旧是狭窄的。且对国内大多数人来说,这条路是陌生、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与肯定的。中国第一次在砌筑项目拿金牌时,瑞士一家报纸对此的报道是:2013年的技能大赛上还看不到中国拿金牌的希望……但眼下,中国已经是世界冠军,而且“几乎再也无法被打败了”。而2019年现场对外国参赛队伍进行采访,他们第一反应也是砌筑项目厉害。中国参赛后来者居上,成为奖牌霸主其实是一件意料之中的事。国内有亿万劳动大军,哪里会缺人才,只不过是世俗意义上不够理想的学历、工作、境遇,让他们长久地被置于大众视野之外。个别选手在世界大赛上获奖,其实难以一朝一夕地改变行业收入、行业待遇等等现实问题。但至少能改变大众乃至世界,对劳工群体的看法与认知,撼动“学历歧视”观念。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