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老百姓的就医体验。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持续推进,我国先后出台分级诊疗、慢病管理、改善医疗服务等多项政策,有力推动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分布于街道、社区、乡镇、村庄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日益成为老百姓看病开药的首选,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安心便捷的健康服务,正逐渐成为现实。
1、“我是驻村医生,有问题来找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19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天气寒冷,独自居住在吉林省图们市凉水镇亭岩村的金大娘,起夜时不慎从炕上摔下来,短暂昏迷后,她勉强拨通了村医朴一峰的电话。
朴一峰赶到后为老人进行了初步检查,怀疑是脑出血,便第一时间把她送到图们市人民医院。接诊医生说:“幸好来得及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这就是朴一峰的日常。在亭岩村驻村8年的他,从未想过离开,哪怕后来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我是驻村医生,村民有问题都来找我。”
当地村民年纪偏大,基础病多,子女大都不在身边,很容易把小病拖成大病。朴一峰常对村民说,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不仅缓解了农村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医药费报销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还有免费的健康体检,大家更得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
朴一峰口中的“好政策”,就包括国家卫健委日前印发的《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以下简称《举措》)。该《举措》围绕方便居民就医、优化服务提供、简化就医流程、改善服务体验、做好慢病管理、提升签约感受等6方面提出了10条具体措施。
“这是为了推动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更加均衡地覆盖城乡社区居民。”国家卫健委基层司监察专员傅卫介绍,今年起要推动预约号源向基层下沉,推进中高级职称医师值守门诊,加强与签约居民的联系,深化“一老一小”健康管理服务。“我们还将延长城市社区门诊服务时间,推行‘先诊疗、后结算’就诊模式,并为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提供运动、饮食处方或建议”。
2、先诊疗后结算,村卫生室也纳入医保定点
最近几天,家住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的王女士,时常感到头晕,但由于白天上班时间脱不开身去医院,便在晚上下班后,到家门口的马家堡社区卫生中心就诊。
“我们的门诊延时服务持续到晚上8点,就是为了方便白天上班和上学的人群。”经过检查,该中心接诊的全科医生发现王女士血压偏高,给出了治疗建议并将她列为社区医疗服务关注人群。
马家堡社区卫生中心主任陈应军告诉记者,他们不仅坚持门诊延时服务,还在节假日新开口腔、中医、针灸、推拿等服务,大大方便了社区居民。“今年上半年,我们中心的门诊延时服务达到9790人次,节假日门诊量达到36322人次。”
“现在,北京、上海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开展了门诊延时服务,方便社区居民慢病配药、家医签约、疫苗接种、健康咨询等。”傅卫介绍,浙江、广东等地也在推广慢病长处方服务,方便居民特别是老年人配方开药。
“没想到可以先看病再付费!”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广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李雷(化名)告诉记者,申请了“信用就医”后,只要带着医保卡,在一定额度内就诊,看完病就可以直接回家,都不用提前准备看病费用了。
对于这种“先诊疗、后结算”的就诊模式,《举措》明确,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辖区常住或参加基本医保的居民推行“先诊疗、后结算”一站式服务。文件还提出,支持村卫生室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以多种方式纳入当地医保定点管理,方便群众就近看病开药。
据了解,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已在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先诊疗、后结算”就诊模式。吉林、湖南等地则全面推进村卫生室门诊医保结算工作。也就是说,村卫生室也纳入了医保定点,村民就诊将越来越方便。
3、加强培训,基层医务人员能力稳步提升
“医务人员承担着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负责的重任,因此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十分重要。”傅卫说,目前对各级各类医务人员,均设有参加在岗培训、接受继续教育的要求;针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具体职责,也安排了相应的继续教育项目,为医务人员学习提供平台。
据傅卫介绍,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国家卫健委于2018年启动了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建立了线上培训平台,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培训乡村医生、全科医生等基层医务骨干,提升他们在临床诊疗、公共卫生等方面的服务能力。
“项目实施以来,我们每年根据重点任务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并相应调整培训大纲,明确培训重点、参训人员、组织方式、考核奖励办法等内容,提高培训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傅卫告诉记者,全国择优选取了96家基础设施好、教学能力强、适合学习实践的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培训基地。“这些培训基地在遴选师资、组织开发课程、开展现场培训等方面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据了解,截至目前,该培训项目线下共计培训65万名基层医务人员。线上平台陆续征集并制作了5000余堂视频课程,均面向所有基层医务人员免费开放,现在注册学习人数已经超过180万。
4、基层首诊,更好满足家门口的就医需求
前不久,陈应军发现,自己所在辖区的一位72岁老人记忆力呈明显下降趋势,询问得知,老人有40余年的高血压病史,半年前还突发腔隙性脑梗。接诊的家庭医生为老人做了量表筛查,发现存在轻度认知下降问题,便及时把老人转诊至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进行干预指导。
对患者来说,基层首诊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后续治疗。此次推出的《举措》也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每周至少要有3个工作日安排一名中高级职称以上的临床专业技术人员值守门诊,以提升基层首诊能力。
“群众这方面的需求确实比较大。”傅卫希望,此举能真正提升基层门诊服务的质量和首诊水平,更好地满足群众在家门口看病的需求。
但现实情况是,偏远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面临人手不足的问题,这些地方又该如何推进这项政策呢?
针对偏远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不足,特别是中高级职称医师缺少的情况,傅卫介绍,可通过多种方式来缓解:一是基层医疗机构做好人员调配;二是县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筹好二、三级医院的资源;三是现在正在推进的县域医共体、医联体、医疗集团等,牵头医院定期下派一些医务人员到基层坐诊,实现医共体内部人力资源的共享。
“对于一些人口较少的乡村,可以通过远程医疗、巡诊等方式实现服务下沉。个别确实存在困难的地方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力争用一到两年时间实现这个目标。”傅卫说。
经过调研,傅卫发现各地也在探索中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比如重庆探索“县聘乡用”,每年区县级医院按照新招执业医师数量的80%,置换本院成熟的专业人员,优先安排中级以上医师到基层服务。山东则参照“驻村第一书记”的做法,从二级以上医院累计选派六批1900余名业务骨干到偏远薄弱的乡镇卫生院充实力量。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通过县人民医院在乡镇卫生院开设名医工作室,带动基层相关专科团队建设,让优质医疗服务惠及基层群众……
“近年来,为了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关心关爱,国家陆续出台文件,明确相关政策。”傅卫介绍,在职业发展方面,明确基层医务人员评聘的优惠条件,提高基层中高级专业岗位的比例;在薪酬待遇方面,提高基层绩效工资水平,设置全科医生岗位津贴,完善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
“我们正积极健全基层医务人员荣誉表彰制度,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各类评奖评优也在向基层医务人员倾斜。”傅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