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6月6日是第28个全国“爱眼日”。用眼不当、缺乏锻炼、过度使用电子设备,让儿童青少年近视日益呈高发、低龄化、重度化趋势。近视防控需要综合施策,既需要专业部门推动,也需要家长给予足够重视、科学防控。那么,避免“小眼镜”,家长应该怎么做?在本期《一分钟养生课》上,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成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副组长杨智宽为广大网友讲解相关知识。

杨智宽表示,近视眼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眼球发育异常。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疾病因素等都可以导致近视眼。每个孩子近视眼发生的原因,都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的防控手段也要因人而异。在近视的防控中,提倡5种防控模式。

第一种是预防。也就是针对近视发生环境的危险因素进行实时干预,有效降低近视眼的发生。在这个环节里面提倡“一增一减”,增加户外活动,减少持续的近距离用眼。

第二种是预测。即根据孩子的遗传背景、双眼视功能、远视储备以及用眼负荷,对孩子近视的发生、发展有一个基本的预测。同时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初始屈光度以及矫正方式,对孩子在某一个特定年龄的近视程度进行科学预测。

第三种是流程管理。这个流程既是科学的、跟国际接轨的标准化流程,同时也是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流程。

第四种是平台。近视眼防控要依靠大数据、研究、教育以及公益基金的平台来指导。

第五种是家长。家庭是近视眼防控的主战场,家长是近视眼防控的守门人。呼吁广大的家长了解高度近视眼致盲的严重性、危害性,既不要做漠不关心的家长,也不要做病急乱投医、过分忧虑的家长。家长应该做出正确选择,带孩子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科学的近视眼防控。(视频制作:孙乙菁、韩秀坤)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