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23年新年伊始这个时间点,我们回望疫情对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并展望新的一年里需要尽力实现哪些可能的任务。
自疫情发生以来,有关疫情对儿童青少年影响的研究层出不穷。总体来说,疫情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各个方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对身体素质的影响。由疫情导致的居家隔离在世界各地屡见不鲜,儿童青少年的体能数据因而也显著下降。一项针对全球一万四千余名儿童青少年体育运动时间的综合分析发现,儿童青少年在疫情期间平均每日运动时间平均下降了约20%,下降了17分钟。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2022年,一项涉及全世界130余万名儿童青少年的综合分析发现,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的比例分别为31%、31%、42%。可以说,疫情对心理健康的损害是逐年加剧的。另外,疫情造成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在青少年中也屡见不鲜,表现为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噩梦等。一项国内的研究表明,仅在疫情初期,统计报告显示青少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高于疫情前的平均水平。值得重视的是,疫情引起青少年的社交活动和社会联系显著下降,并且带给青少年更多的孤独感体验。
对学业学习的影响。来自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综合世界各地35项研究,涉及超过1500万名学生,报告发现疫情造成的学业损害约为0.17个标准差,这实际上等同于一个学期的净学业增长。我们对一项全中国代表性抽样项目的青少年进行了数学学业分析,发现疫情期间中国学生的数学能力有显著下降,下降水平约12%。
对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疫情对与学习相关的其他重要非认知因素(如学习动机、自我控制力、社会情感能力)损害同样不容小觑。一项针对8个国家2500名青少年的调查显示,疫情期间他们积极学业情绪、内在学习动机、学业投入、学业坚持性等指标均得分不高,这与他们缺乏密切的人际互动、有效的教学指导等息息相关。
尽管疫情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但我国政府和国内教学研究机构及心理健康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为积极应对疫情造成的心理健康后果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也因此看到了一些可喜的新发展和变化。例如,在疫情期间,我国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和应用蓬勃发展,针对疫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热线电话不断涌现。这为我们后续利用技术手段解决各种青少年教育和心理难题提供了更为高效便利的工具。
随着疫情逐渐趋缓,儿童青少年该如何回归到正常生活,我们有以下一些建议:
恢复必要的体育锻炼活动,但短期内要注意运动的强度。各项调查均表明,运动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帮助非常大,所以青少年要恢复疫情前的体育锻炼,每日保证至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最好是在户外。但因为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仍在,近期应避免高强度体育活动。
重新投入线下活动中,更重要的是与同伴一起。长时间的居家在线学习让大家深刻具体地认识到,线下的人际互动是多么重要。在居家过程中,青少年与父母或长辈之间多了不少互动,但这些无法替代与同伴之间的互动。走出疫情后,青少年应当约上自己的朋友,走到户外,与同伴一起娱乐休闲。学校和老师也可以适当组织一些集体休闲活动。
感受当下生活的美好,追求积极的人生目标。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如果我们能够对身边的日常生活保持足够的感激之情,我们的幸福感也会随之上升。同时,在脚踏地面之时,我们也应该“仰望星空”,确立并积极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目标的牵引,人生便有了意义感和充实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也愈发感到幸福。
将心理韧性作为疫情教给我们应对当下和未来的重要一课。在以后的漫漫人生路当中,依然还会有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具备了心理韧性,我们终将能战胜它们,继续追求美好人生。该如何培养心理韧性?首先,应当树立对压力的积极认知。最新一项发表在《自然》上的研究发现,当我们认为压力可以带来机会和成长的时候,事实上我们应对压力的能力更强了,更能应对挑战了,这就是发展积极的“应激心向”。其次,要在适当的时候寻求外界的支持和帮助。事实上,韧性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是自己一个人去扛。在面对巨大的挫折时,我们需要他人的情感认同和支持,也需要他人的直接帮助。再者,保持对未来的信心。当对未来保持着希望和期待时,当下的很多艰难险阻也更容易在心理层面被消解,许多的负面情绪也更能被及时化解。(作者:唐 鑫,系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甘怡群,系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