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的发展,医院救治的压力开始从发热门诊向急诊和重症救治科室转移。现有医疗资源是否能满足社会需求?医院采取了哪些针对性措施?近日,记者走进北京市部分三级医院,进行实地探访。
(资料图片)
缓解床位不足:开设留观区 提高收治能力
元旦假期,记者来到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单大华路1号的北京医院。在急诊科,记者看到,床位处于满负荷运转的状态,现场略显拥挤,但整体上比较有序。
针对前期急诊科床位不足的情况,医院在急诊抢救室外开辟了留观区域,患者及家属按照就诊流程接受医护人员治疗。
“在这里,患者可以先不办理住院,最快获得急诊救治,缩短等候时间。”北京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温伟介绍。
1月2日,北京医院急诊病房护士在紧张地工作。人民网记者 乔业琼摄
温伟说,近期急诊科接诊量比平时翻了两番,其中以6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很多是危重症,不少是在感染新冠后引起基础疾病加重,导致呼吸衰竭。
为了进一步提高接诊能力,医院还采取跨科合并的方式,统一将外科等专科病房合并,腾出更多病房收治新冠患者。
医护人员的工作任务也非常繁重。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医院急诊科的排班量是平时的3倍左右。
“这波疫情是我从业以来遇到的最艰难时刻,最严重时减员达2/3,却要照护满满3层楼的病人。”温伟说道。
据了解,在“应收尽收”的原则下,北京市很多三级医院都在扩充病床、优化收治流程。在元旦假期,不少医护人员主动放弃休假,投入到疫情防控的一线工作中。
缓解医护紧缺:专家全部下沉一线 提升救治能力
此前,不少医院反映减员严重,尤其是重症病房人手明显不足。现在医护人员紧张的情况是否有所缓解?
记者来到北京医院重症病房,见到了正在查房的呼吸与危重症科主任、主任医师李燕明。
“特殊时期,医院要求不分资历高低,全都扑到一线。”李燕明向记者介绍,此前,医院采取的是三级查房制度,由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按照不同级别进行查房和管理。现在已经临时调整,下沉所有专家资源。
记者了解到,为加强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医院及时转化各专科ICU为综合ICU,综合ICU床位数从10张迅速增加到50张,转化亚ICU病床153张,并开放所有内外科床位,竭尽全力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1月2日,北京医院重症病房护士正在给患者输液。人民网记者 乔业琼摄
记者现场看到,重症病房的一个房间内十几张床位已经躺满了正在救治的老人。一位护士正在熟练地给老年患者拍背、吸痰,随后开始输液和监测动脉血压。
“重症治疗需要24小时生命监护和细心照护。”李燕明说,现在重症病房收治了很多这样的老年人,大多有合并基础疾病,比一般感染的情况更严重。
“重症救治就像走钢丝,左偏一点、右偏一点都不行,要平衡治疗。”李燕明说,现在全院病房划分为17个诊疗区域,每个区域安排1位呼吸与危重症专家进行巡诊。对于危重症患者,发挥全院多学科优势组织会诊,“一人一策”全力救治。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本轮疫情期间,很多医院迅速转变工作思路,协调科室,抽调人手,混编队伍,加上前期感染的医护陆续返岗,人员紧张情况正逐步缓解。
密切医患关系:人性化诊疗 急患者所急
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一位罹患脑病的婴儿度过了人生第一个元旦。
“宝宝在这里治疗了1个多月,本来可以出院了,但他的家人感染了新冠,暂时无法接走孩子。”一位护士对记者说,科室医护们经过协商,由儿科主任徐小静带头,轮流当起了“临时妈妈”,细心照顾宝宝。
“这是家长给予我们莫大的信任。我们一定会做好全面防护,守护好这些幼小的宝宝,让他们健健康康出院。”护士长张永梅表示。
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为缓解全市用血紧张的情况,儿科副主任晁爽与同事们纷纷主动献血。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儿科副主任晁爽正在献血。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供图
“看到全国血库告急的消息,我们都很着急,因为长期做临床工作,太知道血液的珍贵了。”晁爽向记者说。
考虑到感染新冠近一周内有服用药物或尚未转阴等情况,最终医院有26名医护人员通过了健康筛查,共捐献6400ml血液。献完血,大家又急忙赶回临床岗位,那里还有患者等待着他们。
在与新冠病毒的决战中,各级医院正在超速运转。随着我国防疫政策的逐步调整,尤其是实行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之后,围绕“保健康、防重症”的目标,广大医务人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将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摄像、剪辑:崔辰光)
相关新闻——
探访北京市部分社区医院:绿色通道保障药品供应充足
健康时评:把对医护人员的关爱做细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