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强制退市数量将再创新高。《证券日报》记者据上市公司公告梳理,截至6月13日,今年以来,锁定强制退市的公司已达43家,超过去年全年(42家),创历史新高,常态化退市机制落地见效。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常态化退市机制的形成,将促使上市公司越来越注重聚焦主业,脚踏实地合法经营,做好更长远的战略规划。
【资料图】
6月12日至13日,*ST天润、*ST弘高、*ST海投、*ST宋都等4家公司接连触及面值退市指标。截至6月13日,*ST紫鑫收盘报0.41元/股,已经连续18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锁定面值退市。加上*ST紫鑫,年内锁定面值退市的公司达19家,创历史新高。
此外,*ST泛海、*ST新海股价在1元左右徘徊。近期,2家公司控股股东均抛出增持计划拟保壳,公司股价出现不同程度回升,6月13日,*ST新海一字涨停。截至6月13日收盘,*ST泛海、*ST新海分别报0.92元/股、1.06元/股。
“为了规避面值退市,部分公司或股东希望通过回购、增持来护盘,刺激股价反弹。但往往这些‘1元’公司存在严重问题,投资者并不认为公司具备投资价值,因此只通过回购增持来刺激股价是治标不治本。”陈雳表示。
除了面值退市危机,*ST新海还存在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公司于今年1月份收到中国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显示,因2014年至2019年年度报告及2019年半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公司2016年至2019年连续4年财务指标可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指标。
谈及今年面值退市公司数量大增,中原证券策略分析师周建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后,“壳”价值不断贬值,“炒壳”“卖壳”已经毫无意义;另外,退市新规实施后,监管机构加强退市监管力度,投资者回归价值投资,用脚投票,因此触发面值退市的公司大幅增加。
除了上述19家锁定的面值退市的公司,还有21家公司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其中,*ST蓝盾收到深交所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另外20家均已收到交易所终止上市决定。
同时,今年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数量也实现突破。今年以来,已有*ST紫晶、*ST泽达、*ST计通等3家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指标。从历史来看,在2014年至2022年间,重大违法退市仅出现6例。
“这说明监管改革成果明显,退市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有重大意义,将为资本市场长期稳健发展提供保障。”周建华表示。
在申万宏源证券首席市场专家桂浩明看来,未来退市数量可能还会进一步增加,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应该是“有进有出”,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上市公司退市绝非“一退了之”,多家公司在退市前后还受到证监会立案调查。如*ST庞大、*ST吉艾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在收到交易所终止上市监管工作函或终止上市决定后,还收到了证监会的立案调查告知书。而*ST辅仁则是实控人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周建华表示,退市后依旧受到监管部门立案调查,体现了监管机构 “零容忍”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维护资本市场秩序的坚强决心。对于上市公司、中介机构而言,一定要从源头遵纪守法,合法合规开展业务,不能抱有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