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邱利 陈锋

成立不满三年,外商独资公募贝莱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贝莱德基金”),管理层出现重大人事动荡。贝莱德基金是全球资管巨头贝莱德旗下公司。

6月7日,贝莱德中国区负责人、贝莱德基金董事长、贝莱德亚太区执行委员会委员汤晓东被指离职。


【资料图】

对此,贝莱德亚太区发言人在给《华夏时报》记者的回复中确认,中国区主管汤晓东在过去四年协助建立贝莱德的中国业务以后,表示希望探索贝莱德以外的事业机会。

旗下产品业绩惨淡

作为全球资管霸主,贝莱德征战A股的几年时间里,如同“泥牛入海”,旗下基金业绩十分惨淡。

资料显示,贝莱德是全球最大资管公司,目前管理着接近9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4万亿元)的资产。2020年9月贝莱德基金在上海注册成立,2021年6月正式获批在公募领域展业,成为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

同年9月,贝莱德基金发行了第一只基金产品贝莱德中国新视野,发行规模高达66.81亿元,成了名副其实的“爆款”产品。

数据显示,贝莱德基金最新管理规模为62.97亿元,按照不同份额合并统计,截至2023年6月6日,贝莱德基金共发行6只基金,仅有1只债基成立至今回报率为正,其余5只均为负收益,多只基金净值跌幅甚至超过20%,尤其是权益类产品成了“重灾区”,自成立以来,4只偏股混合型基金全部亏损。

其中,贝莱德中国新视野表现最为“拉跨”,其是贝莱德基金旗下首只产品,也是规模最大的基金,无论A、C份额净值跌幅均超过30%,截至今年6月6日,该基金净值已经跌破了0.7元。此外,该基金在今年一季度当期利润为亏损超1.75亿元,且运作近两年以来,累计亏损超13.8亿元。

巨头缘何“水土不服”

对于贝莱德基金的表现,一位基金人士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贝莱德是全球资管龙头,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投研能力,但没必要过度迷信外资,外资机构也要适应中国市场,只有靠出色的业绩,才能在市场中立足并赢得投资者青睐。另外,新公司的第一款产品“拉胯”,都会影响公司品牌和长期发展,贝莱德中国新视野是其在中国市场的首秀,如今亏损超过30%,也影响了后续新基的发行。

资管巨头为何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瑞融资产首席研究员梁晓曼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贝莱德在A股出现“水土不服”的原因之一,是投研人才方面的选用,贝莱德基金选用的基金经理,大多数都是有海归背景但在国内公募管理经验较少的新人,外资机构应该加大投研体系本土化,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内市场。

贝莱德基金的确偏爱“海归”,由单秀丽和唐华掌管旗下规模最大的基金贝莱德中国新视野,两位基金经理均具有海归背景。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多位基金经理的国内公募管理经验实际为“0”。

数据显示,单秀丽和唐华除了贝莱德旗下基金以外,在中国市场没有任何公募基金的历史业绩;贝莱德港股通远景视野的基金经理陆文杰、杨栋,累计任职时间分别为1年又137天、1年又91天,这意味在该产品成立之前,两位基金经理国内公募管理经验为“0”;贝莱德先进制造的基金经理邹江渝,也具有海归背景,累计任职时间为280天,且任职起始日期与该产品的任职时间一样,均为2022年8月31日,这意味着其国内公募从业经验均来自贝莱德基金。

从投资策略来看,贝莱德基金偏好于新能源相关板块,也是造成其近年来业绩惨淡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基金公司前十大持仓股票分别为宁德时代、迈为股份、上海机场、贵州茅台、广联达、华虹半导体、洛阳钼业、晶科能源、晶晨股份、通富微电,投资标的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大消费、半导体等领域,而近年来相关个股跌幅较大。

外资加仓A股趋势不变

汤晓东离开后,谁将接替他在贝莱德基金的职务?

贝莱德亚太区发言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贝莱德全球执行委员会成员陈蕙兰将直接领导公司的中国在岸业务,她同时为公司的亚太区副主管及大中华区主管。

“中国市场是贝莱德为新一代投资者实现财务幸福作出贡献的一个重大发展机会,贝莱德对于能够参与其中感到兴奋,并视为其长期承诺。”贝莱德亚太区发言人称。

虽然贝莱德基金旗下产品业绩表现惨淡,但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这并不影响其他外资机构进军A股的步伐。

继施罗德基金成为今年首家获批的外商独资公募,目前外资公募已经增至8家。

展望未来市场,富达国际发表观点称,中国仍然是全球投资者的热土,短期来看,经济复苏有所波折,但复苏的总体趋势仍然明确。

贝莱德智库也表示,相较于发达市场,更看好新兴市场股票,建议适度超配中国市场股票。

“中国的消费复苏尚未结束,不要过早下车。”摩根士丹利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预计2023年下半年和2024年初中国的消费复苏仍是渐进可持续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