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延斌通讯员 赵艳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就开割了?今年咋这么早?麦子还有点湿,拉回去咋存放啊?”“麦子‘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丢一成’,麦收不等人,收一点儿就赢一点儿。”

“这收回去咋晾晒啊?存起来不得发霉啊?”“听说他家有个啥粮仓,能通风。”

6月5日,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田间地头上,71岁的农户王英堂和另一位乡邻你一言,我一语。他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望向麦田深处那两辆忙碌的收割机上。

这处麦田的主人,是辛王顺丰家庭农场负责人王伟。“今年提前开镰,主要是想测试一下我的新发明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驾驶收割机跑了一个来回之后,王伟用手拍打着衣服上的尘土说到。

2015年,王伟放弃了城市的高薪工作,转战农村,成为一名农场主。

“他流转了1200亩土地种植粮食,又对周边2000多亩土地进行托管服务,这绝对是我们这里的种粮大户。”农机手黄振强在跟记者聊到王伟时说到,“他就喜欢捯饬东西。这次,如果王伟试验成功了,对于普通农户,尤其是种粮大户来说,绝对是件天大的好事。”

王伟到底发明了什么,成了农机手黄振强心目中“天大的好事”?

长3.2米、宽1.5米、高3.6米,浑身由铁板焊接而成,表面挖出若干个不规则的小洞。这样一个看起来颇为奇怪的机器,曾让很多乡亲们指指点点,他们不明白这个年轻人又在折腾啥?

这就是王伟的新发明——立体自然风干式粮仓。

“去年底,我开始着手这项发明。这过程中,东昌府区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姜新给予了我非常关键的技术支持。我的初衷就是要在麦收期间,让种植户掌握更多的主动权。”王伟一边用手抓起新收的小麦,一边向记者解释,“每年麦收,种植户都要和天气抢时间。如果遇上阴雨天气,小麦被雨水浸泡后,容易成为芽麦,售价将明显低于正常小麦的价格,从而影响种植户的收入。”王伟拍着自己发明的“粮仓”说,“有了这个东西,种植户可以实时关注天气情况,如遇恶劣天气,提前三五天收割小麦,然后放入‘粮仓’储存,就能避免出现芽麦。”

“它上面的小洞可以保证良好的通风效果,而且不需要依赖任何能源,自然风干即可,所以,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风干仓’。”

王伟算了一笔账。他说:这样一个粮仓是自己独立设计并制作完成的,成本不足5000元,却可以盛放7500公斤小麦,“如果这次试验成功,我会将所有制作方法无偿传授给种植户,让他们从某种程度上避免‘靠天吃饭’的无奈和尴尬。”

正值正午时分,王伟和黄振强跑了几个来回之后,一吨左右的麦粒已堆放在装载车上。又是一番操作之后,装载机伸出长长的“手臂”,对准风干仓的入口,将金黄的麦粒倾倒进去。王伟的父亲王玉顺看看儿子,再看看儿子的新发明,脸上露出了笑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