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6月7日讯 为提高消费者金融素养,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新华保险聚焦保险消费、服务全流程环节的各个场景,精心编写消费风险提示案例,定期发布“以案说险在身边”消费风险提示,重点面向老年人、年轻人、新市民和特殊人群,聚焦投资者适当性教育,引导消费者树立理性投资和价值投资观念,提示广大消费者维护金融消费者八项权利,提醒消费者提高消费风险防范意识,通过持续加强消费风险提示力度,帮助消费者远离欺诈、误导、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侵害。

案例一:小心AI骗局 所见未必是真

近日,保险公司走进大学校园开展金融知识面对面活动,通过发放宣传单页、播放视频等,向大学生群体普及金融常识,提示金融消费风险,并解答关于金融保险方面的咨询。活动期间,大学生小李和同学一起走近展台,似乎有话要倾诉,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立即热心询问小李遇到了什么问题。


【资料图】

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深入了解了小李最近的遭遇。前两天,小李的同学通过微信联系自己借钱,对方打过来一段视频电话,称自己因为意外在医院就诊,急需交费1000元,需要小李帮忙周转一下,等在学校办理的学平险理赔后就还钱,然后表示信号不好,而且自己在办理急诊手续不方便就挂断了。小李看到确实是同学本人,且非常着急,便当场转账了1000元。事后小李想想感觉不安,拨通同学电话,方才得知同学的微信账号被盗,当时和小李视频的根本不是同学本人。小李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对方是通过AI技术合成了特定影像和声音,还有很多同学都收到了同样的视频电话。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了解到小李遇到的是一种新型诈骗方式,安慰并向小李普及了新型诈骗的手法和防骗知识,建议并协助小李向公安机关报案。

案例分析:

今年以来,使用智能AI技术进行诈骗的案件屡见不鲜。AI诈骗常用手法有:

1.声音合成:通过骚扰电话录音等来提取某人声音,获取素材后进行声音合成,从而可以用伪造的声音骗过对方。

2.AI换脸:基于发布的照片、视频,通过人体图像合成技术,生成假脸。

3.转发微信语音:通过提取微信语音文件或安装非官方版本(插件),实现语音转发。

本案中,不法分子通过智能AI换脸和拟声技术,佯装小李的同学,制造视频聊天的假象实施诈骗,让小李蒙受了经济损失。

消费风险提示:

一是切勿轻信他人,身份信息多重核验。不要轻信来路不明的微信、电话和短信,面对突如其来的转账、汇款要求,务必要谨慎,转账汇款前一定要通过电话、见面等多种沟通渠道核验对方身份,未经核实不要轻易转账汇款;

二是保护个人信息,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不要轻易提供人脸、指纹、声纹等个人生物信息给他人,在网络平台不过度公开或分享动图、视频等,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三是遇到诈骗风险,保留证据及时报案。如遭遇疑似诈骗情形,建议及时以录音、录屏等方式保留证据;如不慎被骗,发生资金损失,注意保留聊天记录、转账截图等证据,及时拨打96110(反诈专线)报警

案例二:警惕刷单诈骗 守护财产安全

消费者王先生多年前为自己和家人投保了两份保险,每年都按时交保费,从未间断。最近王先生在网上购物时偶然看到有招聘刷单兼职的信息,为了赚一点零花钱便加入了刷单兼职的微信群,并在群管理员的指导下下载了某购物APP,根据“任务”要求在APP上进行刷单操作。刷单的第一天,王先生就得到了188元“返利”并成功提现,这让他更加深信不疑,为了获得更多的“返利”,王先生积极介绍亲朋好友纷纷加入。

几天后,该购物APP的“客服人员”联系王先生告知近期有“高返利”活动,邀请他参与,但提示王先生需先进行费用的“垫付”,王先生在利益的驱使下连续做了三单“刷单”,并将原计划今年向保险公司交纳保费的钱从银行账户中转出,分三次在购物APP中“垫付”5000余元,随后购物APP的“客服人员”以王先生操作失误需要补单、交纳税金等为由多次让王先生转账,王先生这才发觉是骗局,赶紧向公安机关报警。

案例分析:

当今社会,网络购物已成为金融消费者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网络购物的日益普及,新型的刷单骗局也随之出现。刷单骗局是指通过虚假交易、返利等手段来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不法行为,给消费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压力。刷单骗局的主要形式包括:

1.虚假交易:不法分子通过虚假交易的方式进行刷单,即利用虚假交易进行“垫付”等操作,虚增销量和好评率。

2.虚假退款:不法分子通过虚假退款的方式进行刷单,即在购买商品后,故意给出差评或投诉,然后通过虚假退款协商,获取额外返利或优惠。

3.利用返利平台:不法分子利用返利平台进行刷单,即利用返利平台提供的返利和优惠券等手段,进行虚假交易或买家秀等操作,以获取返利或奖励。

4.群发私信:不法分子通过群发私信的方式进行刷单,即在社交平台上大规模发布广告,并私信邀请用户参与刷单等活动,从而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5.合伙刷单:不法分子通过合伙刷单的方式进行诈骗,即让多人同时购买同一件商品,从而虚增销量和好评,欺骗消费者。

本案中,消费者王先生明知是刷单活动,为了获得“返利”而主动参与,在得到“返利”后又积极向亲朋好友推荐,最终不但自己损失了5000余元,财产安全权受到侵害,未按时交保费可能导致保单失去效力,而且向亲朋好友推荐这个APP也会给他们带来困扰。

消费风险提示:

1.消费者应该提高防范意识。不要轻信网上的“高佣金”“关注即返利”“领取小礼品”“点赞返利”等信息,切记天上不会掉馅饼,避免上当受骗。当接到陌生人添加您的社交账号,申请加好友时,一定要谨慎对待。同时要注意到一些价格异常低廉的商品,以及一些声称可以获得高额返利的广告,这些都可能是刷单骗局的手段。消费者在购物时应该多关注商家信用评价、商品评论等信息,并谨慎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

2.消费者要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刷单骗局通常采用虚假交易的方式进行,例如利用虚假买卖进行“垫付”等,这种行为很容易导致消费者被骗。消费者在购物时应该留意交易信息,如订单号、交易金额等,确保交易内容真实有效。

3.消费者遇到侵害要及时维权。如果发现自己遭受了刷单骗局的侵害,应该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在消费时要保存好相关记录,以备维权需要。

案例三:陌生链接不点击 个人信息勿泄露

王女士是某企业职工,该企业为职工统一在保险公司投保了团体补充医疗保险,包含门诊、住院等保险责任。近期王女士因病住院治疗,出院后将相关就诊资料提供给了所在企业协助申请理赔。

第二天,王女士接到一个隐藏了来电显示的电话,来电人向其推荐一款保本高收益理财产品,在通话过程中,王女士提到自己的保险正在申请理赔,等理赔款下来后再考虑便挂断了电话。没多久,王女士收到一条发件人显示为邮箱地址的短信,内容为“您的理赔款已到账,请点击链接领取”,王女士以为是自己申请的理赔款到账了,没多想就赶紧点击链接并按要求操作。操作过程中,页面要求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账号等个人信息,这时王女士突然意识到可能存在风险,回想起提交理赔材料时已完整提供个人信息和账号等,而且无论是来电人未显示主叫号码,还是发送链接的发件人是一个邮箱地址都让人感觉不正规,于是马上退出了操作链接,并通过电话向保险公司的客服热线进行咨询,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理赔款将直接通过王女士申请时提交的账户支付,不会再要求通过链接填写,而且保险公司无论是联系客户还是发送短信,都会通过专用的号码呼叫和发送,提醒不要轻易点开不明链接。

案例分析:

电信诈骗主要是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通常以冒充他人及仿冒、伪造各种合法外衣和形式的方式达到欺骗的目的。近年来新型的电信诈骗手段和技术层出不穷,比如以了解到的客户办理的真实业务骗取消费者点击非法钓鱼网站骗取消费者提供短信验证码转走账户资金。

本案中,王女士对陌生的链接保持警惕,虽然点击了但未轻易填写个人信息,且在发现异常后,通过询问保险公司客服热线识破了电信诈骗套路,未造成进一步的损失,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经王女士回忆,不法分子正是通过此前与其电话沟通了解到自己近期申请过理赔,才实施的诈骗。

消费风险提示:

1.不要轻易点击陌生链接。正规公司不会通过陌生号码发送链接,更不会让消费者在陌生平台处理事务,比如保险公司发布的通知会通过官方号码发送,与保险合同有关的业务应通过保险公司的官方平台办理。

2.可疑电话不要急于应答。消费者接到陌生号码来电,或收到陌生短信内容,不要急于决策,不要泄露个人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拨打官方热线电话进行确认,或是联系专属服务人员进行咨询。

3.办理业务要认清正规渠道。需要办理任何业务时,不要轻信非官方公布的快捷通道、特别通道,要找正规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办理。不要向来历不明的账户或个人汇款。建议可下载国家反诈中心软件,能有效识别和拦截诈骗电话、短信等。

最后,提醒消费者要关注个人信息安全,不要随意向不明身份的人员透露个人信息,不在陌生的、不正规的网站或者机构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