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政府印发《2023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其中明确提出“持续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社会融合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北京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城市道路更加顺畅、交通出行更加友好、公共服务更加便利、社区环境更加宜居、信息交流和服务更加贴心,北京逐步成为残疾人友好型城市。


(资料图)

“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保证出行不便人群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展示自我价值的重要条件,更是每一位社会成员共享文明社会发展成果的必要条件。”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稼琼说。

在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王稼琼提交关于无障碍出行的建议,其中提出,北京应围绕首都功能定位,传承“双奥”遗产,建设全龄无障碍出行首善之区。

引领全国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

一年前,北京如期成功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成为世界历史上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双奥之城”。

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可触可使用的坡道、盲文、无障碍卫生间,智能化无障碍服务平台,新闻、体育赛事转播的手语播报系统……北京冬残奥会的无障碍设施和无障碍服务,令人印象深刻。

这些无障碍设施和服务不仅在当时备受称赞,也为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留下了宝贵遗产。2月1日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后遗产报告》显示,我国传承推广冬奥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全面推广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持续推动包容性社会建设。

“为筹办北京2008年残奥会,北京每年建设和改造无障碍设施达1000多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交通枢纽的无障碍综合改造率也分别达到50%和80%以上。为了迎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北京通过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专项行动,公交、地铁线网基本形成顺畅的无障碍出行环境。”王稼琼说,北京在无障碍出行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双奥”遗产。

王稼琼注意到,30多年来,北京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城市前列。

自1985年起,北京在全国率先实施城市道路无障碍改造,1991年建成全国第一条盲道,2004年开通第一条11.65公里的无障碍公交线;1988年拟订全国第一个无障碍设计规范,2004年施行全国第一部关于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2021年施行《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惠及全体社会成员……北京引领着全国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

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仍有不足

对北京这座人口逾2000万、城市道路里程超过6000公里的超大城市而言,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一直是交通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据北京市交通委的数据,目前北京城区共有606条无障碍公交线路、1.2万辆无障碍公交车,占城区公交车总数的80.12%;27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459座地铁车站全部提供无障碍预约服务,在出入口设置了无障碍位置图和现场招援电话。

王稼琼认为,近年来,北京在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不系统、不衔接、不实用、不持续等问题,“例如,无障碍设施未能完全覆盖各种出行场景,未考虑交通工具间、交通工具与建筑间的无障碍衔接问题,未能从特殊群体的视角考虑无障碍出行设备设施的实用性,部分无障碍出行设施被占用、维护不到位、利用率低等”。

王稼琼分析认为,造成上述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体化统筹实施不到位,城市更新工作中多针对单一主体实施,缺少系统化解决方案;新技术运用不足,智慧化无障碍平台建设缺失,无法为盲人、视力障碍等人群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动态监督机制缺失,缺乏对无障碍基础设施、交通工具、运输服务等的动态监督与评估,长期有效的激励或惩罚机制尚未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建设资金投入主要依托政府,缺少市场性和经济性的项目分析与开发。

建设全龄友好无障碍出行环境

无障碍出行覆盖交通基础设施、交通工具及运输服务,是跨部门、跨领域、跨专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建设时间长、难度大、社会代价高。

王稼琼认为,北京应围绕首都功能定位,以首善为标准,秉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传承“双奥”建设宝贵经验,聚焦全龄友好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多部门协同推动无障碍出行设备、设施、信息、服务等一体化和规范化应用推广,形成可在全市、全国乃至全球推广的标志性工程,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王稼琼建议,北京应结合城市更新工作,专项设立无障碍出行改造的标志性示范项目,全力打造高水平建筑、交通、信息、服务一体化无障碍环境建设。具体而言,要聚焦老旧交通枢纽重点站区无障碍环境改造项目,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满足无障碍出行标准。解决交通与建筑的结合部、交通换乘、站台与车厢、差异化人群出行信息服务等问题,打造系统化无障碍出行示范工程。通过财政补助、税收优惠等措施,培育一批无障碍出行设施装备高端制造明星企业。

同时,打造无障碍出行平台,逐步整合数字化地图、无障碍交通导乘系统,提升无障碍出行智慧化程度。具体而言,要以发展数字新基建为契机,打造无障碍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提供门到门的出行服务。建设全域无障碍数字地图,利用北斗精准导航为盲人、视障人士提供便捷的生活出行服务,解决盲道利用率低、对骑行和轮椅不友好的问题。提供车站、楼宇内导航、“一键叫车”等特色出行服务功能,提升无障碍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

王稼琼提出,为确保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成效可持续,建议将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作为专项内容纳入工作巡查、城市体检等工作中,包括:将无障碍出行体系的巡查纳入“文明城市”“宜居城市”创建的日常巡检工作中。在年度“城市体检”过程中,进行无障碍出行专项检查,并结合无障碍环境建设认证标准规范,开展区、市级无障碍出行环境系统评估。组织开展无障碍出行环境的社会满意度调查,将无障碍出行率作为政府工作业绩指标。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对无障碍出行环境进行认证,培养无障碍出行专业运维、管理人才。

王稼琼建议,采用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投资模式,在无障碍出行环境培育新的消费市场。一方面,充分发挥城市更新引导基金作用,支持设立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专项子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无障碍出行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另一方面,协调解决城市出行无障碍改造的用地,对无障碍出行升级改造的项目予以优先立项审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