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开考,22.4万名考生陆续踏入考场,提笔逐梦。2023年,北京市约有10.8万人参加24日至26日上午的初三年级初中学考,11.6万人参加26日下午的初二年级初中学考。


(资料图)

首门语文科目考试试卷中,作文题目依然为二选一,考生可分享“我读到的北京”,也可描写“我生活中的一棵树”,寄托情感、发挥想象。“北京博物馆之城”、中国“航天精神”等内容纷纷入题,引领考生关注城市发展新动向,增强文化自信。

●两道作文题调动生活体验

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走出考场,考生们都在讨论作文题。记者随机采访了20余名考生,选择两道作文题目的考生数量几乎持平。八十中管庄分校一位考生回忆,作文题目一提到“走进建筑,读到北京的历史与文化”,让他想起寒假的故宫之旅,“我对故宫蕴含的文化印象深刻,所以作文写起来特别顺畅。”北京四中一位考生“读到”的也是北京丰厚的文化底蕴,她说:“我写了中轴线上的文物古建,还提到了北京为保护老城做出的努力。”

也有考生选择“我生活中的一棵树”。“看到题目,我就想到了我家后院的那棵树。”八十中管庄分校考点一位男生说,这棵树陪伴了他的童年,虽历经风吹日晒,但依然坚挺,“我在这棵树上感受到了生命力。”还有考生围绕“树”展开了想象,四中一位考生把自己从小坚持的爱好比喻成了一棵树,他说:“在这棵‘树’发芽长高、开花结果的过程中,我的热爱不断加深,也赢得了荣誉,理解了努力拼搏的重要性。”

北京教育考试院专家表示,两道作文题为考生选用自己擅长的行文方式搭建了平台。题目一提示考生不仅要读北京的“有字书”,还要读北京的“无字书”,拓展了观察北京的视角。题目二则为考生书写心灵、展示自我提供了开阔空间。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教师夏宇说:“两道作文题都充分调动了考生真实丰富的生活体验,让平时关注生活、积极思考、深入探究的考生能够脱颖而出,为考生大胆创新、展开想象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熟悉的“京城事”入题

“语文试题素材里有不少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事,比如调查北京博物馆之城发展情况。”四中一位考生说,答卷时,他看到了北京和国家的发展。

考试院专家表示,试卷基础运用的材料涉及北京博物馆之城的建设,展现了北京的历史文化和中国“航天精神”,引导学生关注北京城市发展的新动向;非连续性文本素材选取了与首都公共文明建设有关的三则材料,引导考生关注北京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

试卷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特点,使考生在优质文化资源的浸润中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教师张晓毓举例,议论文阅读文本紧扣吃苦耐劳话题,关注青年成长,材料涉及“时代楷模”黄文秀、“科技小院”学生等人物事迹,突出了革命文化的当代表达,“阅读这一内容,学生能真切感受革命传统对当代青年的滋养,从而思考为了人民幸福和国家发展,当代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担当。”

●减少机械记忆压力

试卷中,名著阅读部分也让很多考生印象深刻,题目要求考生写出教材要求必读的四部名著中某一人物的“高光时刻”。“既要叙述名著中的相关内容,还要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没有看过原著,老师从我们的答卷中看得一清二楚。”八十中管庄分校一位女生说,“我选择的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百折不挠的勇气让我很钦佩。”

考试院专家说,今年是“双减”政策落地的第二年,语文试卷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在保持稳定的同时,做到了“减量”“提质”“增效”。试题关注考生在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中的语言实践能力与表现,减少机械记忆的压力;细化了题干提示语的表述,明确告知考生作答的要点和方向,引导考生将更多精力放在测试材料上,更充分地表现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比如,名著阅读提示了基本的思维过程和作答思路,考查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散文阅读考查考生对文中词语的理解,题干设问上明确指出了解释、分析的具体要求,对教与学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