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完成25个系列职称制度改革
(相关资料图)
涉及1100多个职称专业 北京市形成科学有效的职称制度体系
昨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宣布,25个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完成,北京市形成科学有效的职称制度体系。
北京市人力社保局表示,五年来,积极会同教育、卫生、科技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通过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畅通晋升渠道、完善评价机制和服务体系等措施,圆满完成了本市现有的高等学校教师、工程技术、经济、新闻等25个职称系列改革实施办法,涉及1100多个职称专业,为下一步纵深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面推行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
据了解,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制度,对建立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激励人才创新创业具有重要作用。2018年,北京市贯彻落实中央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要求,立足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出台《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计划用五年时间,完成职称各系列、专业、层级的布局调整任务,建立符合不同人才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在全市搭建职称制度改革“四梁八柱”,形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体系。
五年来,本市聚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等需要,先后增设了人工智能、技术经纪、知识产权、科学传播、动漫游戏、数字编辑、创意设计、应急工程、消防工程9个新职称专业,并为各领域人才量身定制了评价标准。并陆续调整完善了25个职称系列、1100多个职称专业的评价标准和权重,并推广应用。如,教育教学人才评价突出教书育人,按教学为主、科研为主和社会服务为主分类;卫生人才评价突出临床实践,按临床为主和科研为主分类;文化艺术人才评价突出德艺双馨,按艺术创作和传播表演分类。
同时,不断改善职称评审由论文“一刀切”问题,全面推行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凭实绩论英雄,将职称评审“唯论文”改为“菜单式”,让人才做“多选题”,申报人可自主选择最能体现能力水平的代表性成果,如专利、技术报告、工程方案、教学课例、疑难病案、文学艺术作品、论文、论著等,作为职称申报、评价的主要内容。近年来,使用论文以外材料作为答辩代表作的申报人比例逐年递增。
3种模式下放人才评价自主权
职称评价实行属地管理,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本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人才的职称评价工作,每年有15万余人参加职称评审。
目前,本市职称评价实行3种管理模式,分别是“评聘分开”:在工程、经济、研究、艺术等领域开展“个人自主申报、行业统一评价、单位择优聘任、政府指导监管”的社会化评审,主要面向包括非公经济在内的企事业单位人才。“评聘结合”:实行职称结构比例调控,单位按照岗位空缺推荐,行业主管部门组织评审,主要面向中小学、研究机构和卫生机构。“以聘代评”:下放职称评审权,实行高校院所、部分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自主评聘职称。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学科特色和发展需要,自主制定人才评价标准,开展职称自主评聘。支持用人单位完善考核制度,实现“能上能下”。对不符合岗位要求、没有履行岗位职责的人员,用人单位可以低聘、不聘直至解聘。
职称申报等实现全程网办
在职称制度改革中,本市不断优化职称评审工作流程,减少申报材料和证明事项,强化大数据应用,实现职称申报、审核、缴费、评审、查询、取证等全程网办。
同时,持续推进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管理便利化改革,发布专业技术人员电子职称证书37万本,上线315余万人次的电子合格通知书。与天津、河北人社部门签署实施了《京津冀职称资格互认协议》,三地职称在人才培养使用、岗位聘任、人才引进、职称晋升等方面相互认可,有效促进三地人才自由流动,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下一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将全面梳理改革中存在的难点痛点问题,紧紧围绕首都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评价制度环境,为北京吸引、集聚更多高层次急需专业人才。(记者 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