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京6月6日消息(记者王锡斐)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如今,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却呈现高发性、低龄化以及高度近视比例增加态势,如何呵护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光明的未来,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平常明明很注意,为什么孩子还是近视了?确定近视后就可以用低浓度阿托品?近视控制哪种方法比较好?围绕青少年近视防控,央广网记者就大家比较关注的几个问题采访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主任陈志钧。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常见误区
随着儿童青少年近视低龄化,不少家长在首次发现孩子视力下降时,都存在侥幸心理,寄希望视力能够通过某些治疗方式恢复正常,而不是从此就戴上眼镜。对于这种现象,陈志钧在门诊时也遇到不少,他强调,近视是一个逐渐加重的不可逆的状态。包括有的家长认为,近视和非近视之间有个过渡期,所谓的假性近视,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假性近视现在科学的术语基本上已经排除掉了。近视的产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它在孩子发现近视之前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眼轴不停地增长,远视储备的消耗不断增加。
家长对于孩子近视往往还有两种比较极端的错误认识,一种是不重视,还有一种是“恐近病”。不重视的家长一般对于孩子近视并不关注,他们认为孩子18岁之后可以做激光手术。陈志钧提醒大家,高度近视到了18岁以后很容易有眼底的并发症,甚至失明。有数据表明,成人导致失明的疾病,其中近视的并发症排前三。所以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但过分焦虑的“恐近病”也不科学。在门诊时,他也遇到不少这样的家长,孩子轻度近视,家长就开始天天盘算着,一年级现在100度,每年增长,那么到了高中是不是会变成1000度,然后就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街上只要有广告都去看一看,他认为这种家长有时候反而会害了孩子。
还有一种家长,在孩子配镜时,总是希望能够在实际度数上下调一些度数进行配镜,认为这样可以降低近视度数,这也是一种误区。陈志钧告诉记者:“近视验光配镜时,度数不足矫,清晰度就不够,起不到矫正作用,反而会促进近视进展。”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主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角膜塑形镜(俗称“OK镜”)、阿托品等治疗产品的问世,家长们越来越依赖功能性产品,却忽视了户外活动这一根本措施,往往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近视防控,防大于控。孩子眼睛的生长发育,是一个从远视逐渐过渡到正视的过程,这称为眼球正视化。如果正视化增速或扩大化,就可能近视。所以预防近视的关键点在于,家长要有正确的认识。不同的年龄段,孩子的远视储备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上学后,孩子远视储备消耗的速度可能会加快。所以近视防控的关口要前移,而不是仅仅盯着现在近视不近视,陈志钧建议家长从孩子3岁起,带他们去医院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定期检查视力。
此外,近视防控最重要的预防手段是病因预防,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学生近视的根本原因。陈志钧认为,在眼球快速发育期,户外活动、沐浴阳光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要减少儿童青少年近距离用眼负担。已经近视的患儿,可以选用角膜塑形镜、框架功能眼镜、低浓度阿托品眼液,这些对于近视快速进展的孩子,60%~70%都有明显的效果。近来很多医疗机构审慎地开展哺光仪应用于近视防控,其有效性也得到公认,一般在80%左右,但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陈志钧介绍,孩子一般13岁以后开始近视,形成高度近视的可能性明显降低,所以要重视对幼儿近视高危因素的监控,对眼轴增长超过平均速度、远视储备低于年龄段平均值的儿童,要加大干预的力度。对已经近视的患儿要到正规的、有资质的医疗机构科学验光、正确戴镜,选择适合自己的近视控制手段。对于高度近视仍在不断进展的儿童青少年,可考虑后巩膜加固术。
2023年3月,教育部印发《2023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计划》,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不仅是一个卫生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医疗机构等多方重视,共同关注,科学用眼,守护好孩子的明眸“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