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把铝箔纸贴牢,让它充分接触风机盘管表面,否则测出来的温度可能不准……”4月3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顺职院”)空调焓差室内,顺职院高级技师李锡宇正为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大二学生示范检测空调器制冷效果的操作要点。

这间面积不过十余平方米的焓差室,是空调制冷效果的“考场”,也是部分学生校内实训的“战场”。学生们在学校实训基地参与实践,便如同完成入职企业前的“热身”。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校企协同 将产业需求融入教学之中

顺职院所处的顺德及周边珠三角地区是全球最大的制冷产业制造基地,区域制冷设备产量占全球的30%左右,格力、美的、海信、TCL等国内外知名品牌环绕。随着家用电器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让空调、冰箱、热泵热水器等产品更智能、更节能成为制造企业攻关的方向。校企协同的培养模式,让更多职业院校看到产业动态前沿,并将产业需求融入教学之中。

顺职院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双高计划”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群带头人徐言生感慨:“企业的技术更迭太快了!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标准上,就要跟行业接轨。”

记者见到徐言生时,他正和行业、企业代表开会商谈如何更新学校的制冷实训室。十年前,学院实训室仍走在行业前端;十年后,如何处置、调整“落后设备”成为亟待解决的要事。

除了硬件升级换代,老师承接的企业真实项目也作为课堂教学案例,让学生参与。在一间偌大的实训室内,顺职院制冷专业教师孙婉纯给记者展示了一份带领学生做出的相变储热材料。这款材料可以将多余的热量储存起来,在需要用到的时候再释放,实现热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

数月来,孙婉纯和同事们带领几名学生完成材料配置、各种助剂添加量的探究,以及材料样品性能的测试工作。这份师生共研的成果可以让制冷设备更节能、更绿色,也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科研成果“走出去”服务家电企业的真实写照。

学生还没毕业已被企业争抢一空

在制冷产业绿色、节能转型的当下,职业教育培养的产业人才加持产业升级,是中国制造业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除了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智能制造相关的内容,作为专业带头人,徐言生还在思考如何培养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企业的发展太快,老师在高校里教书几年后,如果不持续更新实践能力,教出的内容是满足不了企业需要的。”在他看来,教师“双师型”能力评定之后,如何确保其更新和发展仍是难点。

由是,高校“青椒”多有“双重身份”,既在职校担任教职,也在企业承接技术项目,这样理论基础比较好的年轻的老师,实践能力能得到提升,带学生做项目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记者了解到,目前,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在读学生申请的第一发明人实用新型专利已授权两项,三项发明专利已提交申请。在徐言生看来,找到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是职业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对学生光讲创新方法没有用,结合具体的创新实践产生发明专利,这就足够证明他的创新能力。”

眼下,顺职院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的近百名毕业生还没毕业,已被企业“争抢一空”,供不应求。参与相变储热材料研发工作的大二学生陈梓浩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说,在校期间的学习经历让自己明白了何为学以致用,也坚定了在制冷行业继续深耕的决心。未来,他和身边几个小伙伴都选择升本读书,继续深造,“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少,而未来的人才需求比较大。我们这个专业未来发展前途很光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