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车市发展愈加成熟,国内汽车行业已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加速演变。作为整个汽车消费产业链下游的汽车经销商,也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
前不久,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了《2023年上半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汽车主机厂与经销商之间关系的变化。今年上半年经销商总体满意度情况为73.1,是十年来的低谷。
(资料图)
图片来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
《报告》还显示,随着新车价格持续下降,今年上半年,有50.3%的经销商处于亏损状态,而盈利的经销商比例为35.2%,持平的比例为14.5%。
图片来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
“2023年上半年,汽车市场外部环境纷繁复杂,汽车消费需求恢复缓慢,终端交易价格持续下探,以价换量的结果是增量不增利,增量也只是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传统燃油车销量持续下滑。”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方面表示,这些不利因素都导致经销商的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剧。
(资料图片)
首先是汽车市场需求的情况。乘联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累计新车销量增长了2.7%,达到了952.4万辆,这与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相比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汽车市场仍处于恢复期,经销商普遍反映,厂家设定的年度销量目标过高,导致了汽车市场的供求不匹配。大规模的新车降价使得消费者选择观望,抑制了消费需求的释放。厂家为了促进消费,通常会向经销商施加库存压力,并通过给予销售返利、提供承兑汇款、实行现金回款或提供免息等政策鼓励经销商大批量进货。然而,在汽车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部分经销商对车市前景的预期不足,最终难以获利。
(资料图片)
其次是降价潮压缩了利润空间。自今年1月特斯拉降价以来,新能源车对传统燃油车,尤其是合资品牌的冲击持续不减。在各方支持下,许多燃油车品牌加大了降价的力度。据统计,有超过40个汽车品牌在3月底之前加入了“价格战”。下半年,随着特斯拉发起新一轮降价,10余个汽车品牌再次跟进。“价格战”使得经销商微薄的利润受到侵蚀。此外,人员流失、运营成本上升、客流量减少以及线索转化成本增加等因素,也进一步加大了经销商的运营压力。
(资料图片)
最后是汽车营销模式的改变。新时代下,越来越多汽车品牌在造车新势力的带动下,开始尝试直营、代理等新模式,分摊了原有的市场份额。
作为渠道端的绝对主导,经销商应该如何应对厂商关系的变化以保证自身盈利,成为其能否穿越周期的关键因素。
一方面,多数厂家尤其是自主品牌倾向于创立独立的新能源品牌,从而实现细分产品矩阵。调查显示,这种方式固然能够强化消费者认知,有利于市场拓展,但独立建网增加经销商投入,初期产品少销量低,难以支撑网络盈利。经销商需优化旗下品牌矩阵,根据市场需求设置新能源品牌投资标的,合理控制库存容量。
(资料图片)
另一方面,从经销商利润结构中可以看到,新车销售利润占比大幅下滑,由2022年底的19.7%下滑至4.9%,售后、金融保险、二手车业务支撑了主要利润增长,尤其是售后贡献了55.4%的利润。因此,经销商应牢牢抓住售后业务,全面提升对车主的服务质量,维护汽车品牌的形象和口碑。
图片来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
从某种意义上讲,经销商加速洗牌升级是汽车产业成熟化发展的必然现象。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沈进军对此提出,期待“新的、和谐共赢的厂商关系”的出现,以推动汽车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文/王梦冉)